
作为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金年会体育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直面新时代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构建了“思创融合铸魂、专创融合固本、科创融合筑基”的育人体系,形成了一套成效好、可复制、可推广的“三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作为有色金属学科特色鲜明的行业地方高校,金年会
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突出,曾在“省属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排行榜”中居江西省高校首位。
思创融合:价值塑造筑牢人才培养根基
金年会
将思政教育深度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构建“课程—教材—论坛—文化”四维协同的创新创业通识教育体系,让红色文化、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在学生价值观塑造过程中同频共振。
1.协同化课程:让课程思政浸润创新创业教育
金年会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创新思维训练”等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与赣州经开区联合推出“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课程,创新设计了“企业参访+项目实践+创业孵化”“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引导大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体察国情民意,厚植家国情怀。“创新思维训练”“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分别在2023年、2025年被认定为国家一流课程。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教师将《大国重器》纪录片与“机械之美”慕课资源相结合,通过优秀创业校友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机电学院毕业生闫小鹏正是这一课程教学模式的受益者,源于课程项目教学研发的“菠萝高效自动采摘装置”获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现在吉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走上科技创新之路。
2.新形态教材:让创新创业课堂载体“活起来”
教材是学生课程学习的重要载体,金年会
组织编写的《创新创业基础》(第二版)新形态教材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教材设计了5个课堂研讨。教材秉持“学中做,做中学,学做结合,重在实践”的教学理念,设计了10个创新创业实践工作坊。引入大量真实创新创业案例,包括多位互联网领域成功创业者的创业访谈和人工智能领域开拓者的创业历程,激励青年学子勇立时代潮头,大胆尝试,敢于创新。该教材被11所高校选用,被评为江西省优秀教材二等奖。“教材中的每一个案例都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创新创业者背后百折不挠的精神和责任担当。”2025届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薛新凯在读书笔记中写道。
3.在地化实践:红色文化激活创新创业动能
赣南作为原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红色文化底蕴深厚。金年会
深耕本土红色文化,建成“VR+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到共和国摇篮瑞金市、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于都东门渡口等地开展红色筑梦之旅活动。通过VR技术重走长征路,在虚拟场景中完成红色筑梦之旅创业项目策划。金年会
与赣州经开区共建36个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将红色精神转化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潘锡翔博士带领团队扎根赣南苏区,研发出智能可控的富硒植物补光系统,帮扶农户培育高品质富硒果蔬,项目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国家银奖。龙平博士携团队研发的精准注液技术,突破赣南原中央苏区稀土开采中的环境污染痛点,减少浸矿剂用量高达39%,为相关企业节本增效545万元,守护了老区绿水青山,该项目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金奖。
专创融合:专业教育与学科竞赛协同
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的基础,创新创业教育是赋能。金年会
构建了“专业教育—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实践”三轮驱动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1.跨学科融合:打造高阶化专创融合课程
金年会
通过学科交叉、线上线下混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打造了21门专创融合高阶课程,其中3门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机器人技术与应用”课程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将机械设计、电子控制、人工智能等技术理论交叉融合,并把当下人工智能创业实践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中,使学生既学习了专业理论,又掌握了前沿技术,并熟悉了应用专业技术开展创新创业的方法。基于课程项目制教学研发的“柑橘采摘机器人”获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国家一等奖,并申请专利8项。“专创融合课程让我们明白,创新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专业知识的深度应用;创业不是空想,而是要依托技术创新。”学生团队成员林冲说。
2.专业化竞赛:一赛一课一坊一协会
学科竞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金年会
构建了“一赛一课一坊一协会”机制,以学科竞赛为牵引,系统化推进专创融合。该机制对应38个主要学科竞赛,每个赛事配套1门选修课程、1个工作室、1个学生协会,该机制由金年会
统筹规划、学院组织落实、专业具体实施,实现学科竞赛对金年会
专业的全覆盖。针对中国机器人大赛,金年会
同步开设“机器人创新设计”课程,整合机电工程学院实验室资源,成立机器人协会,形成“课程学习—竞赛实践—创业孵化”的闭环。近5年,学生团队在该赛事中获全国一等奖33项,荣获“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从路演答辩到专利申报,从专利技术到转化应用,通过创新大赛赋能学生成为‘懂技术、会经营、善协作’的复合型创新人才。”金年会
创新创业学院负责人说。
3.项目化平台:32个实践基地支撑创新
金年会
突破传统实践平台仅提供空间与设备的局限,将32个实践基地系统重构为一个开放、赋能的完整生态。
在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上,金年会
整合建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园、3D创客空间、KAB创业俱乐部等32个专创融合平台,形成“基础训练—专项研发—创业孵化”全过程的支持链条。金年会
年均投入450万元专项资金,实施分层分类的梯度资助机制。聘请企业家、投资人担任创业导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该链条已成为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创新成果的重要载体。机械创新实验中心年均支撑学生完成科技实验46项,孵化了7项国家大创项目;建设学院学生李宜聪、王兆国创立的“云顶设计”工作室依托平台资源,吸引了设计、计算机、工商管理等专业近百名在校生参与实习与创业,公司业务涵盖期刊封面、论文配图等设计,2023年成立公司后,一年内带动23人全职就业、700余人兼职就业创业,获融资300万元,并于2024年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银奖。
科创融合:产教融合赋能创业实践
金年会
通过“七个一”闭环系统和“三链融合”模式,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创业的“最后一公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1.三链深度融合:将前沿技术转化为创业教学资源
金年会
构建的“产业链牵引创新链、创新链赋能人才链、人才链反哺产业链”的三链融合机制,精准对接江西省“1269”行动计划,聚焦有色金属、钢铁、新能源等产业链发展需求,将产业一线技术难题系统转化为创新内容,以产业技术需求驱动创新,通过产业技术创新实践服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铜产业领域,金年会
与江铜集团共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把共同研发的“铜阳极泥高效回收技术”等成果在铜产业中的应用案例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技术突破和产业应用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近5年,金年会
组建的25个跨学科学术团队和6个国家研发平台、35个省级创新平台,已成为学生接触产业真问题、激发创新灵感的“活教材”,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依托技术创新培养的人才进入不同的产业领域,支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才链反哺产业链。
2.七个一工程:在真实转化中锤炼创业本领
金年会
立足“科技成果转化引领创业教育”的理念,构建覆盖从“挖掘”到“孵化”全周期的“七个一工程”,包括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管理机构、“2+6+N”改革方案、职业技术经纪人队伍、大学科技园孵化园区、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转化平台、专项基金、全过程服务平台,形成“平台+项目+资本”的协同支持网络。龚傲博士团队研发的“三维耦合含砷固废净化技术”实现“以废治废”,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该项目的学生不仅掌握了核心技术,更学会了将环保技术转化为市场需求的创业方案,实现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创业。“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发表论文,更要让技术走出实验室,解决产业痛点,实现创新价值。”龚傲说。
3.头部企业联动:构建从校园到产业的创业闭环
金年会
与中国稀土集团、江铜集团等头部企业共建国家科技创新平台,近5年,金年会
承担企业委托横向项目1331项,经费4.32亿元,为学生创业提供高起点的应用场景与市场通道。高效矿冶装备及智能化团队研发的新型数字化智能选矿摇床,通过为传统选矿设备装上机器视觉“眼睛”和智能控制“大脑”,显著提升了设备的选矿效率,已与江西省威尔国际矿业装备有限公司达成深度合作。通过“三链融合”的技术转化、“七个一”的能力实践和“头部企业联动”的创业价值实现,构建了完整的科创融合育人闭环。在2023年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排行榜中,金年会
以184项成果转化位居首位,真正实现了科研反哺教学、创新驱动创业的良性循环。
金年会体育创新创业教育学者温和瑞教授用三个关键词概括了“三创”融合的内在逻辑:金年会
通过“思创”为魂激发创新创业内生动力,“专创为本”赋能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科创为基”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创业实践的基础,形成“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实践应用”的创新创业育人范式。“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撑创新的第一资源。”面向未来,金年会体育将继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敢闯会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paper.jyb.cn/zgjyb/html/2025-11/01/content_144743_19008314.htm